1998年9月17日,一个风淡云清的早晨。武汉一家电台第一次推出了“爱心家教接力计划”,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:凡18-35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,愿意为困难的下岗职工子女提供义务家教,都可报名参加。
仅三个月时间,武汉地区共有1200余名大学生报名加入此项活动,400余名志愿者走进了180户下岗职工家庭。武汉大学、华中理工大学、湖北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了较正规组织,其中湖北大学志愿者突破300人,武汉大学,华中农业大学参加者有200多人,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50名。
谭斐的家教对象是武汉铁路四小六年级的高勤。起初是高勤的爸爸打电话找到他,谭斐二话没说就答应星期六去他家。10月6号,星期六,是一个大雨天。谭斐如约穿上华农的校服赶往武昌火车站。谭斐看到,一位中年男子举着一把伞站在一位盲人妇女身边,女人抱着一只小白兔在秋风秋雨中冻得瑟瑟发抖。这就是高勤的父母。
高勤是个聪明的孩子,不久将要参加武汉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,爸爸妈妈正为请不起家教而苦恼,恰在此时谭斐来到了他们家。做完第一次家教,他们说什么也要请谭斐吃饭,那一桌菜,没有一样是荤菜。高勤妈妈略有些抱歉地说:“第一次请你吃饭,本想买些好菜,可……也只好叫她爸多放些油了。”
临走时,谭斐在给高勤布置作业,高勤则抱着谭斐送给她的两个草稿本、一支圆珠笔和几本辅导资料,高兴地蹦跳着。一会给爸爸看,一会给妈妈摸,一家人都笑了。只有谭斐用高勤的课本挡着脸,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水。
和谭斐家教对象家庭极为类似的是徐琴的家。读小学四年级的徐琴,爸爸妈妈都是盲人,妈妈一直没工作,爸爸也下岗多年又多病,一家人每月全靠政府450元的救助金度日。何妮第一次走进徐琴的家时,心情确实沉了下去。40瓦的白炽灯灯光昏暗地照着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旧平房,房子是城里人通常说的“违章建筑”——自行搭建的棚房,屋内的陈设极为简单,连大床都是用破竹床搭做的,厚纸壳制成的屋顶被漏进的雨水浸出泛黄的图案。
城里长大的郑妮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所熟识的大武汉竟还有这样的苦难家庭。她觉得自己那天更像一个启蒙的学生,深切地体会来自苦难的教育;如此惭愧地学习自己的学生——早当家的小徐琴的优点:整洁的摆设,学习之隙对父母每一举手投足的关心,体贴的话语,熟稔的家务操持……这些使郑妮这位品学兼优的武汉大学学生会干部觉得,对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也并非所有的志愿者都能顺利地走进学生的家庭。魏平没料到,他兴冲冲地从武昌学校赶往汉阳,一路辗转近两个小时,到了学生家门口却怎么也进不去。男主人没好气地说:“哪有这样的好事?骗人吧!我就不相信你真的一分钱也不要。”压抑住委屈,魏平做了心平气和的解释,最后了解到孩子父母离了婚,当初妈妈给在爸爸身边的儿子请家教,爸爸并不知道。
比魏平更为委屈的是张中生,第一次做家教时,孩子爸爸回了家,还没等妈妈介绍完,就冲小张说,把身份证让我看看!小张没带身份证,只拿出学生证。孩子爸爸厉声道:现在几十块钱就可办个学生证,拿不出身份证你就走。张中生几乎是含泪离开。
可以说,几乎所有志愿者的第一次家教都有自己不曾有过的经历,来自省外的周金兰、郭华在陌生的武汉转悠了一上午才抓着一把车票找到学生家。晕车的叶林红虽在车上“折磨”得头晕,一下车却要强迫自己调整精神;98级的武瑞战胜羞怯,走到高出她一头的学生面前说:今天我给你上课……
从“爱心家教接力计划”启动的那一天,志愿者们就开始出现在那些最为贫苦的街巷。为了更大范围更大限度地寻访困难家庭,他们与居委会、厂矿企业直接开展了“对话”。
第一个集体受益的企业职工是武汉钢铁实业公司的17户特困下岗职工。10月15日,他们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签订了爱心免费家教协议。
爱心家教的到来,使武钢十四小学六年级的胡巧学习上有了老师,生活中多了“大朋友”。巧巧的妈妈在她3岁时因工致残做了下体截肢,不能下床走路,而此时的父亲在一个黑夜悄然抛弃她和妈妈离开了家。坚强的母女俩相依为命苦度了八个春秋。没有漂亮的衣服,没有节假日游玩的机会,甚至摔倒在地也只能自己爬起来。平时胡巧不仅要照顾自己,更要操持家务照顾好妈妈。
10月29日是胡巧的生日,当一群熟识和不熟识的大哥哥大姐姐走进她家门时,狭小的房子一下子充实而热闹起来。11支蜡烛燃起,她默默地许了一个愿,一口气吹灭了蜡烛。妈妈喃喃道:孩子生日我都忘了,你们真细心。
祝福的歌声飘出窗子,邻居们走了进来。爱心故事在居民区里流传开来。沐浴爱心的小胡巧也日渐从沉默内向中走出,变得快活伶俐起来。
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则是发生在积玉桥街四清里居委会,带队去与学生家长及学生见面的周立发正忙着建学生成绩档案、家庭档案时,一拿手机的中年男子趾高气扬地对他说:你给我孩子辅导功课,他现在成绩不差,考取大学我奖给你3万奖金,我现在就给你这学期3000元家教费,你干不干?周立发平静而坚定地说:爱心无价,我不能亵渎“爱心家教接力计划”。
祝桥兵就是一位被家长泪水所打动、做完一个月又继续坚持上岗的一位。做完最后一次家教,小祝对学生说:下次将有一个新老师来教你。你一定要听话……孩子妈妈的泪水滚滚流出,说了一大通感谢的话,小孩向他深鞠了一躬。经过一夜激烈思想斗争,他决定继续辅导这个孩子。
爱心家教开展两个月来,志愿者们以他们的热情、坦率、负责与真诚打动了下岗职工,打动了居委会,打动了那些受家教的学生,更打动了大学城里的其他学生。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向组织者们纷纷要求上岗。11月8日,笔者随带队去居委会“接对子”的湖北大学学生会主席池骊峰进行跟踪采访时,在短短的1小时里,他的呼机竟响了10余次,几乎全是要求“上岗”的呼声。
爱心家教接力计划开展两个月来,好评如潮地在下岗职工中,在学校里,在社会上响起。
车辆厂居委会一位负责人感言,原以为是学生们为完成哪级工作任务,一阵风,没想到却是这么认真。一茬走了又换上一茬,活动在“接力”,爱心和态度也在接力。这群孩子真不错!活动也真实在!
武钢的柯师傅在接受采访时说:过去伢一个题目做不出就急得直流泪,我们也帮不上,这学期开学不久伢还对我说,爸,我读不下去了。我跟他说,把初二读完就算了吧!说着说着,40多岁的柯师傅哽咽住了,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。末了,他感叹地说,大学生的无私帮助终于让我这个做父亲的少了份愧疚!而程祥盛亲笔写成的一封感谢信,或许反映了所有受助家长的心声,他写道:这是发自我内心的声音,你们高尚的品德和行为,你们无私的奉献,更令人感动不已……
所有的付出都是没有索取的,但所有的付出却都是有代价的。谭斐是湖南衡阳的一个山乡学子。每个月的生活费仅限于在外打工的大哥汇来的100元钱和在学校食堂帮厨的50元勤工俭学基金,至今他还一直不断地申请领取每月100元的特困贷学金。大学一年多来,一直穿同学们军训时扔下的“解放鞋”的周立发,穷得靠卖血“挣”回家的路费,然而依然忘我地投入爱心家教……是什么促使他们这么做呢?志愿者王林发表在一电台中的一封信或许能解释部分,“尽管为了我们上学,家里已负债四五千元,但我毕竟已幸运地走进了大学并且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挣钱了,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学校帮助过我,同学们帮助过我,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也同样应该帮他们一把,在国家、社会有困难时我们更应尽份责任出份力。”
爱心家教接力计划在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地开展着。然而一直为此忙前跑后的几位骨干成员却有几分忧郁:一些到小学、居委会联系的同学被怕承担什么责任的领导婉言谢绝;到商场和一些繁华地带作宣传的志愿者被保安们到处撵。有些家长随意改动家教时间,志愿者按时去却吃个“闭门羹”。
对此,武汉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校领导们要求记者呼吁:大学生这一自发性义举,不仅是人道主义行为,也为政府分了一份忧,为维护社会稳定尽了一份力。社会组织、企事业单位应行动起来,给予志愿者们一些实质性援助;社会成员应更新观念,为活动更好地开展作些努力。只有这样,爱心接力,才能棒棒相传。